最近去了一趟西安,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也看了唐宋以来留下的石碑构成的碑林,
那些从两千多年前延续下来的文字告诉了我们一个令人赞叹的事实:华夏文明没有中断过。

这一点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我们现在依然可以辨识秦朝时期的文字,甚至是夏商周的文字在看了解释之后也能够明白它和现代文字的关联。我认为这就是最能够代表一个文明是否延续的重要标志,文明的内核不是国家,不是血统,而是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的文化,是一种超脱了生物学和地理学所代表的共识。

相比来说,西方文明当然也在延续,而且现在是世界的最强的文化,漫威电影中古希腊的神话人物雷神家喻户晓。但是我们也只能说西方文明没有中断过,但是要是说两河流域文明或是希腊、埃及文明没有中断过,那就有些勉强了。

当然,没有说孰优孰劣,文明有各自的风采。西方在文明不断的更迭融合中开启了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英语现在也成为了全世界最流行的语言。华夏文明延续几千年,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财富,形成了坚韧的文化内核,也留下了汉字这样伟大的文字,也几乎是现在世界上仅存的表意文字。

所以我们就先从文字来聊华夏文明的起源。为什么现在几乎只有汉字是表意文字?而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都是表音文字,类似韩文日文这样混合型的文字系统中表意的部分也是源自汉字。为什么英语不是表意的?或者说一个更疑惑的问题:为什么汉字不是表音的?因为从我们的直觉来看,用字母来构造音节,用音节来拼写文字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清末到民国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就有要废除汉字的提议,包括我们现在小学时学习汉字也要借助拼音来学习。实际上,在湖南确实出现过表音的汉语文字——女书。主要是妇女在使用,古代妇女受教育程度低,表音文字显然更加容易学习和使用。

所以为什么中文是表意文字?其实表意文字不仅仅有中文,只是说现在几乎只有中文是,但是在两千多年前,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都是表意的文字,只不过没有流传下来罢了。若不是罗塞塔石碑,估计现在人们还看不懂古埃及文字呢,相比我们读古代中国文字,读楔形文字就难多了。

为什么文字最早是表意的?那就要提到文字最早的作用,最早并没有字,甚至连适合书写的笔也没有。甲骨文是刻在龟壳上的,楔形文字是刻在泥板上的。文字早期是个奢侈的东西,它不会用来记录一些无关紧要的对话。那时候的文字可能是用来记录财富,比如部落开始发展农业之后有了剩余价值,部落掌管这些剩余价值的负责人就需要记录部落的财富以及一些物品的借用和交换。也可能是用来标绘部落图腾,创作对神灵的想象或者占卜。文字在那个时期更多是用来表达一些特殊的含义,更像是一种符号,类似我们现在用的 emoji,它并不和语言的发言强相关。

所以如果文字的演化是从最早期一步一步演化而来,那么就会保留写意的这套体系,一方面是一种延续,另外一方便是这套文字系统其实更高效,我甚至都觉得,很多内容是先有了文字的表达,才有了语言的发音。另外写意文字还有一点好处,就是它可以消弭口音上的差异。想想现在的乌克兰语和俄罗斯语,它们的差异不会比广东话和四川话之间大,但是神奇的是广东话和四川话居然可以用同样的文字书写。

但是如果一个文明中断,另外一个文明如果要创造一个新的文字系统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种情况下一般语言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发展,这时候要创造一门新的语言的逻辑就不一样了。越南就是一个很近的例子,越南古时候是很长时间被中原王朝统治,汉字也融入到了他们的文字当中。但是到了近代,越南彻底的转而使用拉丁字母,也采用了表音的方式,彻底放弃了表意,用表音的方式显然是最简单的,当然这样也导致越南语出现了一些书写上的问题,毕竟这是一门新创造的语言,导致越南语现在有六个音调,不过这里就不展开说这部分了。

聊完表意表音的区别,我们再来看汉字是如何延续至今的。首先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甲骨文,汉字的雏形已经出现了,周文王已经可以用文字来书写易经了,可见在商朝的时候文字已经比较成熟了,周文王姬昌所在的周原本作为商的一个附属小国,取代商之后自然也延续了商的文字。周朝开始了分封制,各个诸侯国其实一开始都是周王室分封的诸侯,比如齐国最开始是封给姜子牙的,秦国的赢姓一族也是因为在东周有开国之功而被封的秦国。在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在快速发展,但是主脉都没有断过,一直延续了夏商的基础。一直在秦朝统一天下之后,文字已经很成熟了,但是因为战国时期各国的发展有了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也被彻底抹除了。至此,华夏大地上就诞生了一套成熟的表意文字系统,一直延续至今。秦之后的王朝更替也大多数是中原内部势力的角逐,即便是元和清也未能撼动已经成熟的中文的文字体系。

伴随早文字延续的便是延续几千年的华夏文明,虽然说文字代表了文明,血统更多是生物学上的特质,但是要聊一个文明的起源,血缘也是一个不得不聊的话题,毕竟血缘代表了人的繁衍,文字本身也是依靠人一代一代的传递,所以血缘也还是要聊一聊的。

华夏文明虽然一直延续,但是也经历过中原名族和外族的不断融合。就拿周和秦来说,他们都是起源于关中平原的势力,关中平原往西就是大漠,就是游牧名族,也就是所谓的戎狄,实际上不管是周还是秦,都发生了大量的名族之间的通婚。其实在汉之前,姓一开始并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人们更多是以自己所在的『地』为统一的。在夏商周以及春秋时期,很多人是没有姓的,姓只是贵族的专属。比如周室的王族姓姬,秦和赵的贵族大多也姓赢,赢这个姓据说也很古老了,是舜帝赐姓赢姓的先祖伯益。人们大多是以自己的属地自称,比如秦国人称自己是秦人。这也是为什么各个诸侯国不用姓来作为国号,因为那样的话中原大地到处都是姬国了——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王国要凝聚国土内各个姓氏贵族的力量,必然是要以地为重,而不是以姓为重。

那华夏文明这么多的姓氏是如何来的呢?如何从一开始的姬、姜、赢这些姓氏慢慢演化来的呢?

其实现在中国的、姓氏大部分开始形成于战国时期,一个方面是因为贵族大姓不断繁衍出越来越多的部族,需要新的姓氏来凝聚人心或识别族人。比如我们熟悉的商鞅的姓就有很有趣的来历,其实商鞅不姓商,他只是变法成功后秦孝公把他封为商君,所以后世叫他商鞅。商鞅其实姓卫,叫卫鞅。姓卫其实是他原本在卫国(战国时期一个小国),所以以国为姓,但是他原本姓公孙。可见那时候姓并不是很重要,可以改。而公孙这个姓其实也是姬姓的一支,公在那时候算是一个爵位,公孙大概就是某个公的孙子一族自己改的姓。姓氏形成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因为自商鞅变法之后,战国都陆续开始变法,废除了农奴制度,很多原本没有姓氏的农民也开始给自己取姓。比如在秦国的可能会以秦为姓,在赵国的会以赵为姓,商朝后裔可能也有改姓商的。这里细节上其实有更多可以考究的点,比如姓和氏本来是分开的,秦汉之后才合并,这里就不继续展开了。

从文字以及姓氏的延续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华夏文明的起源是有一个很清楚的脉络的,从尧舜禹部落时期到夏商周,在到秦汉到唐宋元明清,华夏大地上虽然王朝更迭,但是文明从未中断。这或许是得益于中原大地开阔的平原和长江黄河联通的广袤水系,文明起源于这片土地,有着这片土地深刻的印记。